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大宗商品需求量快速增加,煤炭消费量以年均9.9%的速度增长。粗钢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8%,1993年以后的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02年至2010年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年均增速更是在15%以上。1990年以来,水泥产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
从去年开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对于我国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国内外众多机构仍持乐观态度,普遍预期GDP增速在7%以上。笔者认为,即便国内经济维持7%左右的增速不变,钢铁、水泥、煤炭的消费量也会在未来2年至3年内达到峰值。
这种推测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一个国家的人均能源及原材料消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改进、替代材料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由于能源消费的主体如钢铁、有色金属、水泥、重工业均是原材料生产部门,因此能源消费峰值与原材料消费峰值到来的时间十分接近,但各国间的差异较大。在美国,人均能耗峰值与人均钢铁、水泥消费峰值接近,而在日本,人均原材料消费峰值与单位GDP能耗峰值接近,人均能耗峰值则相对滞后。
发达国家人均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峰值出现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前后
历史上,各国原材料消费峰值和能源消费峰值均出现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前后。美国人均能源消费在粗钢消费峰值出现几年后达到峰值,日本人均电力消费则在20年后才达到峰值。
由此看来,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是人均原材料消费及能源消费峰值的重要标志。从原理上解释,峰值的出现与经济发展结构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大多都经历过从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传统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升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单位原材料消费及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同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服务业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最终超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点是单位GDP原材料消耗很少,人力资本密集度很高,由此人均原材料和单位GDP原材料消耗都会大大降低。不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原材料消耗通常在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之前达到峰值。
预计我国人均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峰值将出现在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前后,峰值持续时间比发达国家略长
我国人均原材料及能源消费峰值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峰值会出现在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前后,这主要是基于美元自身持续贬值的影响;二是峰值期持续时间会比发达国家长。
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即达到了历史上许多国家人均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峰值的共同条件,不过在过去40年中,美元持续贬值。根据数学模型计算,这一条件预计会提高到7000美元。也就是说,在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前后,我国人均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将达到峰值。
我国地域性差异较大,传统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步转移,这预示着峰值持续的时间可能比其他国家长一些。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而言,东部地区会先行达到饱和,投资开始下降,中西部地区则会逐步上升,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均能源及原材料消费峰值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从经济结构看,我国人均能源及原材料消费峰值出现的情况与美国、日本不尽相同。
美国经济发展前期以自给自足为主,后期原材料进口替代了部分本土生产。在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人均钢铁消费和水泥消费几乎同时达到峰值,人均能源消费峰值在随后几年出现。
日本自始至终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人均钢铁消费和单位GDP钢铁产量均达到峰值,单位GDP用电量达到峰值,而人均用电量峰值出现在近20年之后。
根据对比分析,预计我国人均钢铁、水泥消费峰值将在近年出现,人均煤炭、电力消费峰值将在钢铁、水泥消费峰值之后出现。
通过历史数据和数学模型的推算,笔者认为,我国人均钢铁消费峰值可能在今年出现,煤炭、电力和水泥消费峰值可能出现在2014年。